2)第156章:他们,在哪里呢?_民国合伙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立并强大,不再重复青岛事件。”鲁迅拿出钢笔,在随身携带的空白本子上,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十二个要点。

  本来就已经够白话的文章,经过鲁迅这么一个要点一个要点的写出来,更加立体直观地呈现在了众人眼前。

  “好一个盛世中华啊!”写完之后,鲁迅自己都忍不住称赞道。

  “这样的中国,存在吗?”提出质疑的是林语堂,只见他眉宇轻皱,看着鲁迅手上的本子上哪十二个要点。

  每一个都是和现在的中国完全颠倒的存在,让人几乎不敢相信。

  “刘先生不是在文章最后说了吗?”宋庆龄笑着道:“他梦中看到的,是八十八年后的未来,经过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而实现的中国。”

  “八十八年!可以吗?”林语堂看向宋庆龄,又看向鲁迅。

  “如果,有那么一群为了中国的未来而艰苦奋斗的人们,不,是有那么几代人!将创造美好中国的愿景一代代传承下去,一代代努力拼搏!”鲁迅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呼出一口气,坚定道:“一定可以实现!”

  “那么,这群人在哪里呢?”林语堂坐在椅子上,依然悲观。

  “是啊……他们,在哪里呢?”鲁迅也看着中国梦特刊上,刘青山的名字,发呆。

  从辛亥革命彻底推翻清王朝之后,民国陷入了漫长的军阀混战中。

  在这些时间里,无数人在寻找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出路。

  可是到底谁能救中国呢?

  每个人都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觉得西方共和制度可以救中国,有人觉得模仿美国可以旧中国,有人觉得民主可以救中国,还有些人觉得,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

  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这个混乱的年代,即便如宋庆龄、鲁迅这般站在民国顶端的人,走在这个民族最前方的人,也依然,看不清前方的路。

  而在距离上海八百公里外的瑞金,‘这群人’还在内部意见不合中摸索着。

  三月初,随着新一期的《红色中华》发行,刘青山的《论俄国革命土壤基础和国内革命土壤基础的区别》一文,也正式在中央苏区各地刊登。

  首先购买《红色中华》的,就是中央苏区的十几万党员。

  而李胜德作为中央苏区的主席,自然也是每一期的《红色中华》订阅者。

  上一次他阅读《红色中华》,看到的是波谷同志对罗明同志的路线错误的批判,也就是隔山打牛,借着在党内报刊上批评罗明路线,实际上却是针对以李德胜为主的农村战略支持者们。

  波谷这一招制造出来的舆论却是让大部分党员都被他迷惑,认为罗明路线是错误的,于是跟着进行了罗明路线的大批判。

  不够这一次,李德胜看到了一篇跟中央苏区以往的文章大不一样的文章。

  在署名深海的《论俄国革命土壤基础和国内革命土壤基础的区别》一文中,刘青山对比了俄国和中国的辽阔土地、人口成分、农民聚集情况、城市分部情况、工人聚集情况、战争中士兵们的情况,以及反对派、保皇党的情况,等等多方数据,分析了俄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支持俄国革命成功的土壤。

  然后话题一转,又列出了中国人口数据、农民数据、工人数据、城市数据,以及反对派、买办资本阶级和殖民者利益等等多方数据,以此来证明中国革命的土壤与俄国革命土壤的区别。

  从基础上反驳了国际派试图复制俄国革命的成功。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