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胶东铁路1_铁血大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发行公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烟台港到潍县的铁路建设工程。

  烟台港位于山东半岛北侧芝罘湾内,属黄海,西临渤海湾口,隔海与辽东半岛相望。芝罘湾口朝东,为“u”形半开口式海湾,北部与东部有芝罘岛和崆峒岛拱持,形成天然屏障,港区南部以烟台市区为依托。芝罘湾水深域阔,不冻不淤,是一天然良港。

  在烟台港开埠的最初几年,港口的贸易活动基本上在烟台山西侧及大庙(天后宫)海滩周围进行,货物装卸异常艰苦。以大船进港卸货为例,船舶进港后停泊在烟台山西侧水域,大船上的货物卸到舢板上,再由舢板摆渡到岸边,装卸工人涉水将货物扛到岸上,这种装卸方式夏秋时节还可进行。冬季来临北风肆虐,港内风大浪急,惊涛拍岸,装卸生产根本无法进行。即便有风平浪静时,装卸工人也吃尽了苦头,因要徒步涉水作业,冰冷的海水刺骨,工人们不得不缝制特制的皮裤(外涂桐油)作为御寒工具。

  为改变港口设施落后的状况,东海关税务司汉南(英国人)提出要修建码头等设施,1865年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根据东海关的呈报,同清政府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议定,批准在烟台山西侧建造海关公署和码头等建筑。仅有了码头,对于一个港口来说是很不完善的,没有导航设施会给船舶航行带来很多困难。在海关码头建成的当年(1866年),烟台港第一座灯塔开始建造,1867年5月1日建成并开始使用。

  这座灯塔开始是以当时的海关税务司卢逊的名字命名的,以后又称烟台灯塔,1905年烟台山灯塔建成后,又改称崆峒岛灯塔。据记载,最初采用反射定光灯,烛光约1000支,在20里外可以清楚地看见它的灯光。灯塔和码头的建设虽然为海上航行和港口装卸带来一些便利,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港口的落后面貌,尤其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港口的防浪问题。

  烟台港在甲午战争前,是山东省唯一的对外开放港口,是中国北方三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在环渤海地区处于三足鼎立的地位。加之烟台港处于渤海以东的黄海南岸,是北方三港中唯一的不冻港,一向是南北沿海进行联系的重要枢纽。所以当时烟台港的贸易地位是稳固的。但是,青岛港于1898年被德国人宣布为“自由港”后,烟台港的贸易地位开始发生动摇。

  由于烟台港没有防浪设施,海关码头只能停靠500吨级的船舶,大船根本无法靠泊码头,需停靠锚地进行过驳作业。每遇北风、偏北风,全港摇撼,船舶装卸无法进行,经常要等上三四天的时间。当时轮船在港每天的费用约200至250元,对船主来说,既延误船期,又加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