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1章 新庙_玄妙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县百姓仍旧可以向后土娘娘上香。

  她最后选择的地点,是在鄠县县城以北不过二三里远的路边,乍看是个距离所有村镇都有一定距离的偏僻地界,事实上,到了赶集趁墟的日子,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要经过庙前这条路。离此不远的河边,还有一个渡口。倘若有人不能赶在日落城门关闭前进入鄠县县城,那就只能去附近的村落借宿了,那也同样要经过新庙址这条路。

  保守一点估计,每年新庙前这条路上经过的人车马,至少也有十万人次。这十万人里只要有百分之一愿意进庙上个香,庙中的香火都会比早前在老庙时兴盛好几倍。

  这地方不算人烟繁茂,又不是良田,所以地价挺便宜的。李俪君索性让吕嬷嬷出面,将周边上百亩地都给买了下来。建庙的匠人也找陈家用惯的,技术可靠又嘴紧,速度还挺快。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新庙就建好了。

  如今的新庙不再是小小的两进小院了,而是两进三路的大院子。中路仍旧承袭原本后土庙的格局,就连里头的梁柱和修饰,也尽可能沿用老庙的设计,材料也选择了同一种,最后还把老庙里供奉的神像重新清理过,上了彩泥,换上新衣,再十分郑重地安放回前殿正堂中。

  供桌、香炉等等,都是旧物清理翻新后,继续用上了。

  中路的后院同样打了一口井,井旁种了树,树下放了块大石头。看起来就象是老庙那边的格局。只不过,这块大石头并非通向什么集市空间的出入口,就是纯粹从山里拉出来后未能用到建筑上的废石罢了。

  东路的两进小院,前院开了个半开放式的茶亭,后院则是住宅。李俪君请李俭让出面,跟附近的村子打了声招呼,把一对无儿无女家境贫困的老夫妇请过来住下,那老头子就做了庙祝,负责四时供奉,老太太负责打扫做饭。李俭让与李俪君兄妹每季度都会打发人送钱粮过来,供给二老日常所需,而他们也可以利用茶亭赚点零花,补贴一下生活。

  如此一来,新庙的清洁工作就有人负责了,后土娘娘平日里的香火花果供奉,也有人操心,也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人跑过来,借了人家的地盘打造什么商业集市了。

  新庙西路也是个两进的院子,前院开辟了两畦菜地,檐下有土灶,摆了些柴火,后院有三间大屋,里头是大通铺,铺了些席子。倘若有人因为进不了城,又找不到落脚的客店,这里便可以充作一个临时的廉价逆旅,供人过夜。过夜费不过是三五文钱,实在囊中羞涩的,帮忙做些活,砍几捆柴来抵扣,也是可以的。若能有所收入,那也是给庙祝两口子的补贴。

  等老夫妇俩去世,附近的村子会再送别的老人过来接任庙祝一职,把这座庙的日常维护工作,视作村中孤老的养老福利。不过,附近另一个村子的村长已经开始考虑,将自家村子里的孤儿送到庙里来,请老庙祝夫妇代为抚养了。这么大一座庙,不能光养老,还可以养小的嘛。

  新庙空房间不少,柴火充足,粮食蔬菜也不缺,周边的田地还可以佃给乡民,别说一对老夫妇,再多养几个孩子也是够的。

  李俪君懒得理会附近村落的小心思,她只是专心去布置好新后土庙的正殿。新牌匾让李俭让去想法子,找个名家题字,而庙里新添加的石碑,则刻上了她亲自写的文章,介绍后土娘娘的来历、神名、神职与相关传说,免得来往乡民进门后,弄不清楚自己要拜的是什么神。

  她特地亲自写了一篇四骈八骊的文章,文采说不上非常好,却也四平八稳、清晰明了的说清了这座庙原本的位置、旧庙被拆的原因以及新庙重建的出资人身份。两位宗室老王爷找不到小杨氏就发脾气拆庙,她简单归纳为“贵人寻美而不得,愤而拆庙”,直接把那两家王府的脸面给扒下来了。

  只是他们如今都顾不上了。因为两位老王爷莫名其妙地死在了太极宫,他们的儿孙正吵着要圣人给一个交代呢!

  发现本章重复了一段,连忙删除了,添了几句新内容进去。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