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79章 离间_大唐奴牙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好一番运作之下,蚂蚁成字之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噶尔家族得神庇佑的传闻,却是越传越广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几日后,有吐蕃士兵又去取水,在甘泉水的上流,再次发现一块覆有蚂蚁的大石,上面依旧形成了文字。

  只不过,这次的文字改变了许多。

  军中书令再次去看,发现文中大意便是:“神终将战胜伪教。”

  犽隆文中的『神』,专指苯教中的萨满神,而『伪教』二字,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它代指了佛教密宗。

  这段话的出现,使得整件事的意义,彻底发生了变化。

  如果,第一次蚂蚁成字,只是将噶尔家族抬高到了神庇佑的程度;那么,第二次蚂蚁成字,却是将噶尔家族牵涉入了吐蕃国中的佛苯之争。

  噶尔家族从最早开始,是信奉苯教的,后来因为并入吐蕃,改信了佛教,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噶尔家族被佛教徒的赞普王族所背叛,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所以,第二次蚂蚁成字,以神之名,点明了吐蕃的佛苯矛盾,如果再联系第一次蚂蚁成字的内容,就不难推论出,神降下预兆,是希望借噶尔家族之手铲除佛教密宗。

  当这些内容传回大营的时候,吐蕃军中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在吐蕃大军之中,信仰佛教的人,大多都是忠于祖赞的本家贵族,和一部分山南贵族,而信奉苯教的人,不仅有羌塘、象雄、多玛等各地部落的贵族,军中大部分未经教化的士卒和奴兵,信奉的也都是苯教。

  所以,针对这块石头上的文字,苯教徒个个都是兴奋无比,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神迹,而在佛教徒看来,这是一次别有用心的污蔑。

  有趣的是,苯教徒与佛教徒在辩论时,前者将一件事情拿出来,反复宣讲,那就是吐蕃大军进攻山阙峰戎堡时,因为虎蹲炮而死伤惨重,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不仅淋湿列饶武器,还将安西军和北庭军阻隔在千里之外,这看起来完全就是神对主将桑赤若的庇佑,没有任何可供质疑的余地。

  此时的桑赤若,因此两次『神迹』的出现,被苯教徒和佛教徒夹在中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能极力劝两方搁置争议,先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敦煌城上来。

  随着争论的扩大和延续,代吐蕃祖赞行监军之职的本家贵族团,忌惮苯教神迹的影响力,当众宣布要解除桑赤若的主帅之职。

  桑赤若出面极力劝,希望贵族们再给他数的时间,一旦敦煌城破,他就会主动交出兵权。

  但这种辞,本家贵族们不肯也不敢去相信。

  有忠于桑赤若的将领和贵族,向其劝,与其交出兵权,不如违抗命令,逮捕那些本家贵族之后再继续攻城。

  桑赤若一番思索之后,出于长远考虑,拒绝了这个提议,决定向本家贵族团交出兵权。

  至此,吐蕃大军因为两块石头引发了宗教内讧,不得不收整军势,放弃了敦煌的围攻,开始慢慢向龙勒山的方向退却。

  敦煌城头,郭子仪目送着吐蕃大军远去,向身旁的孔攸叹道:“五名士卒,几块石头,就能退十万吐蕃大军,先生真乃神人也。”

  孔攸摇头道:“武周朝时,则皇帝派兵遣将,数次南征吐蕃,都败给了论钦陵。大臣郭元振建议,吐蕃王族信奉佛法,可派出僧侣以讲解佛法为由,来行离间之计。皇帝许之,最终吐蕃赞普中计,诛杀噶尔一族。”

  郭子仪听完点头,道:“吐蕃人笃信神相命理,因此而中计,倒也不足为奇……但是,那蚂蚁写字的法子,先生又是如何知晓?”

  孔攸笑道:“此法乃是丞相所述。”

  郭子仪奇道:“丞相所述?”

  孔攸:“攸曾与丞相闲谈野史,谈及楚汉相争,丞相了一则趣闻。是汉高祖刘邦曾遣人,将花蜜涂在大石之上,上书霸王自刎四字,引蚂蚁覆之。项羽见之,以为不留生,便自刎在江边。”

  郭子仪听完,哈哈大笑道:“慈轶事,老夫倒是闻所未闻,有趣,有趣!”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