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23章 北境发展_表哥万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话了。

  果然!

  黄文献话锋一转,又继续道:“就目前辽东一带的养蚕规模,拢共可预设五万张织机,每年可产近十万匹丝绸,柞蚕丝优于桑蚕丝,价格也高了近倍,利润十分可观。”

  大周朝还是以桑蚕丝为主。

  柞蚕丝产量更少,一般用于兵甲制作,及一些高奢丝绸供给上层人士,寻常人几乎是摸不着的。

  也因此,柞蚕的利润高于桑蚕。

  也不是说,桑蚕不如柞蚕。

  桑蚕里也有许多贵蚕,如雪萤蚕,琥珀蚕等,产出的丝绸弥足珍贵,每年不到百匹,几乎全进了宫里。

  虞幼窈若有所思,桑蚕在辽东沿海一带大有可为。

  黄文献道:“等辽东一带的蚕业发展起来了,就能再增五万张织机,桑蚕发展出了规模,可再增五万张织机,以桑树的成长速度推算,最多五年,辽东一带的织机数量,至少能达到十五万张。”

  收容了流民,辽东一带不缺人口,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虞幼窈有些惊讶:“浙江一地出产的蚕丝,已经占了全国总产的半数之多,辽东一带养蚕规模若能发展起来,可以与浙江一较高低了。”

  她之前倒是没算这笔账。

  黄文献点头:“旱灾是灾难,也是机遇,借着“国策”,大肆发展蚕业,与蚕业相关的丝、织、印、染、裁、绣等等,几乎能带动整个北境,柞蚕丝是军需,需求量大,丝绸可以远销海外各国,取换他国的特色物品,及食粮、香料、药材等等。”

  虞幼窈注意到,黄文献是主张将大周朝的丝绸远销他国,换取他国资源,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大肆发展养蚕,导致粮产降低,物资缺乏的境况。

  也杜绝了北境过度商化,导致商比民贵,民比商贱,商人反过来欺压百姓,生产力降低,粮产降低。

  确实是深谋远虑。

  她之前忧心的问题,也都考虑进去了。

  黄文献又道:“番薯产量高,也贱活,少许的田地,就能收获大量的粮食,在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蚕业,大有可为。”

  若韶懿郡主没能种出番薯,那么北境首先保证的是粮产,但北境地广人稀,粮食产量低,就需要调动大部分人去耕种,以保证出产的粮食,能养活当地的百姓,甚至是军需,就没有人手去养蚕了,发展商业了。

  说白了,北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番薯的基础上。

  包括收容流民,安置流民,推行国策,甚至是后来与士绅们交锋,番薯都是幽军无往不利的底气。

  黄文献这一席话,是拢括了北境未来的发展趋势。

  虞幼窈心中有底了:“照你的意思,辽东一带若要引进外来商贾,要优先和丝绸、粮产相关的行当?”

  外来商贾,多是冲着她和殷怀玺来的,不少商贾带了大批物资过来与官府接洽,甚至还通过官府,给她和殷怀玺送了“孝敬”,朝廷颁发了国策,大批的物资涌向了北境,官府不敢擅作主张,需要她和殷怀玺来周全。

  但北境发展未明,商贾们的示好还需谨慎处之。

  白占好处的事,她和殷怀玺都做不出来。

  强迫症又犯了,之前说了,安置流民的事,但是北境未来发展,和安置流民息息相关,如果不提一提,总感觉,差了点啥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