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14章 铁铸炮_欧皇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更熟悉陆上边塞事务,根本不懂海上的事情。

  所以,两人也就不纠结铸炮还是造船的事情了,而是一门心思想鼓动着正德去边塞地区打仗,好带着他们捞取军功。

  几天后,孔泰派来的掮客们,也找上了几个太监,送上了贿赂。然后,张永和谷大用等太监,就更没话说了,没人不开眼去提什么造船。他们现在最重视的,就是如何瓜分铸炮的利益了。毕竟,铸炮需要大量铜,在里面上下其手,利益还是很丰厚的。

  然后,整个大明朝上下,就形成了“修炮台保证海防安全”的共识。文官集团纯粹是因为儒家“中庸守成”的指导思想,更喜欢防御,不喜欢进攻。而阉党,则就是纯粹因为铸炮的利益,同样也大力支持修炮台。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广州外的珠江口又增设了炮台。而泉州、福州、宁波、杭州等沿海重镇,也纷纷定下了修炮台的计划。另外,长江口的崇明岛上,和两边的岸边,也有了修炮台的计划。甚至于,连“京师门户”的大沽口,也有了修建“大沽炮台”的计划。总之,整个大明都开始狂修炮台,比清朝19世纪才开始修炮台早了三百年。

  而且,和鸦片战争中不一样,鸦片战争开始时,清朝的大炮其实已经落后。因为,清朝火炮还是滑膛炮,火药配比和纯度也没人家好。虽然口径大,但射程竟然不如英国火炮。而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更是搞出了线膛炮——阿姆斯特朗炮,完全碾压了满清的炮台。

  此外,清军的炮台设计也不合理,弹药库竟然位于地表,异常危险。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时,其实炮战中大沽口炮台的克虏伯大炮在对射中不落下风,奈何南北炮台的弹药库都被敌舰击中,引发殉爆,才无奈战败。

  而马林设计的炮台,显然没有这样的缺陷。在马林设计的炮台里,不但炮台有“顶盖”,避免敌人的炮弹抛物线砸到炮台里的士兵,而且弹药库也严格要求位于炮台地下。

  当然,这个年代的炮弹是弹药分离的。而最沉重的,但该就是铁球弹了。为了避免炮手在搬运铁球时耗费太多体能,马林设计的弹药库,是分成火药库和铁球库的。

  其中,火药库严格位于地下,所有火药都用防潮的油纸密封包装,堆积在地下火药库里。开战时,负责运送的士兵一袋一袋地地表炮台拿。那感觉,就像是拿着一袋一袋的盐……

  而铁球炮弹所在的铁球库,则是位于地表的,和炮台平行,可以由小推车运送,非常方便。

  在这样科学合理的设计下,就不会存在那种因为弹药库被击中而无奈失败的可笑事情了。

  ……

  事实上,除了修炮台明朝用石料,北海国用钢筋混凝土这一点上有差别外,明朝炮台和北海国的炮台差别基本不大。

  当然,这唯一的一点差别,也是很关键的。这导致了北海国的炮台根本无法通过炮击摧毁,而明朝炮台还有很小的几率被炮击摧毁。

  但是,这个年代,恐怕没有别的国家能用火炮打坏明朝坚固的石头炮台了。毕竟,各国火炮技术还很一般,威力都不大。除非是北海国68磅炮那样的巨炮研发成功,才能轰开大明石头堡垒的炮台。

  之前帮明朝修炮台时,北海国工匠哈多弗在孔泰的授意下,也是倾囊相授。当时,在广州修炮台的工匠中,就有工部派去的大匠师傅。

  梁储直接把当初参与修炮台并接受过哈多弗指导的大匠师傅鲁有才召到太和殿上,介绍炮台的设计思路。

  这些设计思路,哪怕是不懂行的文官,听了也频频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而正德帝这个喜好军事的皇帝,对于炮台的设计思路,也很是赞赏。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