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七百五十九章 关键路口_国潮198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化。应该在黑猫警长坐的那个摩托上面贴一条龙……”

  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戴铁郎不禁痛心疾首,“哎,故步自封啊!这也太不重视外部环境的变化了。咱们美影厂一年只有四百分钟的产量,还得拍艺术化的东西,今后可怎么跟人家去争啊!”

  “那就不是你我能考虑的事儿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啊。”

  制片主任拍拍戴铁郎的肩膀,又看了看表,“老戴,咱们还是说点实际的吧。任务既然完成,咱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一起去火车站,看看能不能搞到明天回家的车票……”

  有人感受到桎梏,对此无能为力,然而有人却拼尽全力的要挣脱桎梏。

  1983年,从仪器厂破格调入儿童文学出版社的郑元洁,哪怕处处磕碰,但始终也没放弃追求按劳分配的可能,没有放弃把写作商业化的目标。

  为此,他竟异想天开的想办一本不登别人的作品,只登他一个人的作品的杂志。

  他认为必须如此,才能显现出他真正的价值来,拿到原本应属于他的稿酬。

  才能使他刚刚学步的儿子,搬出楼道内处处是“滋滋”冒气高压锅的筒子楼。

  应该说,在这个年代,郑元洁绝对算是有能力,又有勇气的文化创业先锋了。

  只可惜,大多数人是见不到别人标新立异的,哪怕不碍自己的事儿也不行。

  所以郑元洁越是着了魔似的为这事奔波,就越遭人耻笑。

  无论去了那家刊物的编辑组,他听得最多的一句回复,就是“郑元洁,你童话写多了吧?你说的那个,压根儿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就这样,郑元洁的“自不量力”和“异想天开”,使之沦为许多文人的笑柄。

  再加上他的小学没毕业的学历,简直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为此,不只一个人曾公开指责过,说郑元洁纯粹是混进文化队伍里的人。

  直至1985年的这个除夕,郑元洁回到老家太原,见到了在山西团系统任职的朋友赵延平,事情才开始出现转机。

  郑元洁一想,团系统是可以办少儿报刊的呀,所以才见面,就对这位朋友脱口而出。

  “想发财吗?想发财咱们就一起办个刊物。”

  说实在话,赵延平当时听了郑元洁的想法也无比惊讶。

  因为这种方式,这种形式,他从来没听说过,更难以想象。

  就靠一个人支撑一个刊物,郑元洁吃得消吗?

  就靠一个人支撑一本刊物,又会有多强的生命力?

  万一这个订阅的费用都收上来了,要是稿子出不来了,该怎么办?

  到时候,就是想把钱退给全国的读者,都没法操作这事啊。

  那谁兜得住?

  风险太大了!

  “老赵,那些刊登和连载了我的作品的杂志,销量都上去了。虽然他们不说,但是我自己知道,就是我的作品给他们带来了盈利……”

  “哥们儿,你放心,我绝不会撂挑子。即使我写不出,我也可以给你找别人组稿,保证能按时出刊……”

  可尽管这个主意听起来如此的不切实际。

  但由于郑元洁拍着胸脯做出这样的保证,赵延平最终却被好朋友的执着、自信和热情感染了。他还是答应春节过后,会跟主管领导试着申请一下。

  就这样,郑元洁和赵延平的事业,走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

  只是此时此刻,他们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