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29章 功成_知否之护姐狂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认识。

  除了推广土豆外,他还有另外两手准备。

  一是交趾的开发。

  交趾沃土千里,气候又十分适宜水稻的种植,只要开发得宜,就是一个全新的粮食供应地。

  如今,由于海门港的带动,还有交趾的优惠政策,大批的大周百姓已经拖家带口去到交趾开荒。

  大周子民可不像交趾人那样懒惰,勤劳能干是刻在骨子里的,在他们的精耕细作下,交趾必然会成为大周的大粮仓。

  除此之外,盛长桢还向赵宗全建议,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应用,这是见效最快的方法。

  板甲的打造,带动了大周官营造铁业的发展,但在板甲大批量的换装完成后,官营铁坊的需求骤减,必然会重新陷入衰落。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及时转向,在完成官造任务后,转为民间制造铁器,尤其是铁制的农具。

  如今的普通百姓耕地大多还在使用木制农具,比起铁制农具来,既不耐用,效果又差,一旦铁制农具普及开来,定然会立竿见影地提高大周农业的生产力。

  当然,铁制农具昂贵,不是所有百姓都可以负担得起的,解决的方法就是由官府出面买铁农具,然后低价租赁给普通百姓。

  如果海贸发展顺利,朝廷税收必然大涨,也不差这点买农具的钱,这就相当于是工商业反哺农业,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推广土豆、开发交趾、普及铁农具,三管齐下,这就是盛长桢的应对。

  解决了开海可能影响农业的问题,剩下需要面对的,其实就是朝中官员利益的调和。

  政治上一切争端的目的,都是利益使然。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局面就很明晰了。

  其实殷若虚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浙士绅,从他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这类人对于海禁的态度。

  海禁不开,他们就只能偷偷摸摸地通过大型海贼团伙进行贸易,在这条灰色产业链中承担供货商的作用。

  比起开海之后能够光明正大地卖货,这样做风险当然更大,还要忍受倭寇在中间盘剥,甚至有人财两失的可能。

  因此,其实海商们的心理时是矛盾的。

  一方面,希望朝廷不要禁海,意思是不要禁得太厉害,得过且过就行了。

  另一方面,又希望朝廷不要开海,主要是不想缴纳高昂的商税,也怕因此而失去原本的垄断地位。

  对此,盛长桢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

  降税。

  也就是像在海门港一样,只收一成的商税。

  而且,盛长桢还会着手剿灭沿海的倭寇,给海商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贸易环境。

  这样一来,中小海商都会为之心动,开海所面临的阻力立时就没了大半。

  朝会之上,赵宗全召集群臣商议废除海禁之时,盛长桢轻飘飘地抛出这个杀手锏,顿时就让原本要开始变得嘈杂的朝堂为之一静。

  大家闹来闹去,还不都是为了自己争取利益么?

  如今既然利益诉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再闹下去也就没有了意义。

  自此之后,朝堂上的反对声音也再难成什么气候了,剩下那些不知趣的,赵宗全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强权压服。

  只有那些原本处于垄断地位的海商,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伤,可能会不情愿,从而搅风搅雨。

  但大势所趋下,要么顺应大势改变自己,要么就是以卵击石,彻底灰飞烟灭。

  违逆大势者只能黯然退场,取代他们的人很快就会涌现出来,并且会比他们发展得更好。

  眼下,在盛长桢的推波助澜下,废除海禁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它的推行了。

  正式确认开海的那一日,志得意满的赵宗全兴奋地拍着盛长桢的肩膀:“卿真乃无双国士也!”

  多年的苦心筹谋,终于一朝功成,盛长桢心中也不禁生出些感慨,长长吁出了一口气。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