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四十一章 胥吏之弊_宣德大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众臣听完唐三任的话,都是若有所思,国家要想保证长治久安,这财政收入就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历朝历代社会动荡都是因为入不敷出才会引起激烈的社会矛盾。

  财税政策是一个政权最重要之事,同时征税也意味着统治能力,是生死存亡之道,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从古至今的不管是任何一个朝代的变化都脱不出‘富国强兵’这个词,不过众臣从来没有将税收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税收本就是一种国家意志的掠夺,没有人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挣的钱交出来。

  朱瞻基轻咳一声,在众人都平静下来说道:“在谈税收的时候,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做税收,朝廷为什么能够从百姓的手中收到赋税?”

  大明朝不管是文官还是武臣,谁都认为自古百姓都要纳粮纳税供养权贵,这是天经地义之事。百姓不交税,朝廷拿什么来给官员发俸禄,拿什么来养兵。

  有道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皇帝的这个问题主要针对的文官,武臣负责的是军事,与税收离得很远,文臣却不同,每个人都切切实实的与税收在打交道。

  “陛下!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历代强盛之时,必然是税收分配最合理的时代,反之必然是分配最不合理的时代!”周忱拱手说道。

  “恂如说的很好,确实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过这并不是税收的真谛。税收的真谛是国家与百姓达成的特殊契约,百姓缴纳赋税给国家,国家为百姓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百姓为国家提供国家运转的资金。那么这税该怎么收?”

  “损有余而补不足乃是天道,损不足补有余乃是取祸之道,这税收应该是收钱多的人,而不是盘剥穷人!”唐三任道。

  唐三任这话一出,满座皆惊,在座的都是富贵之人,也就是唐三任口中的有钱人,若是只收有钱人的税不收穷人的税,那不成了贵人养活贱人了!

  “臣反对唐大人之言!”

  朱瞻基抬头一看是武臣这边的一位勋贵,更确切的说是一位鞑官。大明勋贵中武臣当中有很大一批蒙古人,这些人或者是主动投靠,或者是战败投降,在京城形成了一个小圈子。

  京营三大营分别是五军营、神机营和三千营,这‘三千营’中就有很多的鞑官。这些蒙古人性格耿直,还有些蛮横,平常也不怎么受汉人官员待见。

  “吴玘,你为何反对啊?”

  “陛下!若是按照唐大人所言,那么朝廷主要的征税对象就变成了臣等这样的人家,我等武臣舍生忘死,一为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二位子孙后代某得一个富贵的前程。

  若是还要我等交税,我等的拼搏意义何在?”

  这个叫吴玘的鞑官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若是我等跟普通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