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储存:几个笔者按_真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此在家中安居。

  青龙年间(公元233~238),鲍母活了一百多岁,寿终正寝,当时鲍出七十多岁,仍然行丧如礼。

  鲍出的卒年不详,因为《魏略》成书时他还未去世。书里记载他虽然已经**十岁,但看上去仍然只有五十多岁的模样,看来也是一个颇通养生之道的人。

  二、劝说曹操王天下的逆谋之臣董昭

  由于《三国演义》的关系,荀彧、郭嘉、程昱作为曹操军师的事迹,广为流传。而在这一节中登场的董昭,虽然《三国志》的记载中是与程昱、郭嘉等人并称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著名谋士,名头却弱了许多。

  董昭活跃在曹魏前期的各个时代,从跟随曹操开始,一直到曹睿时期才去世,活了八十一岁。他在归属曹操之前,曾经是袁绍的部下。关于当时的事迹在小说前面曾经提到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在仕于曹操以后,曹操的称公、称王,一步一步削弱天子权威,都是出于董昭的设计。从这一点来看,他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一个“汉朝逆臣”。

  董昭的这种思想和政治观点,与同为曹操谋士的荀彧等人截然不同。这就是霸道与王道的差别。

  王道和霸道是自从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形成的诸侯处身乱世的两种思路。

  所谓霸道,就是要“上尊天子,下合诸侯,讨伐不臣”,成为天下的诸侯之长。历史上这样做的人,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五人,史书称呼他们为春秋五霸,管这类的事业称为霸业,而对这种思想也就称呼为“霸道”。

  无论是荀彧等人,还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都是这个思路。

  说起王道,很多人认为王道就是简单的仁德治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王道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他认为诸侯通过仁义治国,规范礼仪,最后能够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在秦始皇之前没人称帝,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其实都只称王,只有进入战国时期之后,诸侯国才胆敢逾制称王。所以孟子的“王天下”思想,其实就是认为诸侯通过仁德的手段,就可以君临天下,取周天子而代之。

  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中假黄药师做诗讥讽孟子,其中“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两句,就是讥讽孟子不去辅佐周王室,却向魏国齐国等诸侯国君兜售王道的行为。

  王道思想中最关键的,在于要达成君临天下的目的,仁德只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途径而已。

  前面说董昭的政治理想与荀彧等人不同,并不是说他的主张是以仁德治国,而是说他并不主张“尊王室讨伐不臣诸侯”的“霸道”,主张要推翻衰微的汉室,建立一个新王朝取而代之。

  曹操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道”思想起家的,最后当他说“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为自己的儿子取代汉室铺平道路的时候,其实是舍弃了“尊天子讨伐不臣”的霸道思想,向王道思想靠拢,这其中不能不说受到董昭的很大影响。

  真髓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