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七章 乌纱帽_清末英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高速全文字在线阅读!

  规制是工业的标准,而统一的标准是整个工业良性发展的前提,这点杨锐是早知的,不过之前一直盯在五十六个项目上,他还没有想起这茬。(..他没想起,徐华封也没有想起,倒是现在那些留学生回来后,针对国内工业的现状,他们提了不少切实的改革意见,统一规制就是其中之一。

  “竟成,可现在大部分工厂用的都是英制啊,改成法制,将有更多的工艺、成品、工人、甚至是机器本身要做改动,这可要有一大笔钱下去啊。”徐华封道,“再说,美国人秘密的东西不卖给我们,德法也未必会给啊。”

  “华封先生,现在全国有多少工厂?”杨锐问道,他记得国家现在的工厂是极少的。

  “注册的有三百一十五家,全国共有一万三千一百二十八家。”徐华封道,他说完神色就是黯淡,叹息道,“实在是一穷二白啊,这么大的国,这么少的厂。”

  国家的工厂实在是太少,三百一十五家注册工厂里面,天字号或和天字号有关系的就占了一百多家,而全国一万三千多家工厂,那是连稍微大一点的豆腐作坊也算上了[注:数字来自申报1923年2月《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根据情节推断工厂数字略有增加;],这些工厂中,有机械,或有锅炉(甚至是水车)的,不到五百家,对比日本的三万多家工厂(其中八千多家有锅炉),实在是惭愧。

  全国工厂的统计数字杨锐早就有。不过他只看注册工厂数,当时见是三位数,便一扫而过。只在今天才知道确切的工厂数。他没有叹息,接着问道,“除去那些生丝、棉纺、面粉、火柴、陶瓷……反正就是和规制没有影响的工厂,军工、机械、造船,这一类的工厂有多少?”

  “不到三十家。”徐华封明白杨锐的意思,但他认为杨锐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竟成。这些工厂主要是前清办的制造局厂,再有就是我们办的那些工厂,数量是少。但却是却是国家工业的顶梁柱,这其中用英制有十八家,法制有十一家,相差七家不算多。可关键那些老的技术员、老技工。他们可都是习惯英制的啊。”

  “相差七家并不多,至于那些工人工程师,那就花时间培训吧。”杨锐说道,“华封先生,请你相信我,就以后的国际形势来说,改法制对于工业的益处要比改英制好。国家百废待兴,现在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长远,”

  杨锐一提到国际形势。徐华封就妥协了,他知道干工业杨锐不如自己,但是要说到判断国际形势,在列强之中左右逢源,杨锐甩他八条街不止,他当下道:“竟成,你现在可是掌舵,大家都听你的,我回去就把方案改了,以后国家就用法制。”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