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0章 赴港_重回80当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志,请问你有什么事吗?里面在上课,请不要在走廊上晃来晃去。”

  韩婷路过正在给77级学生上“国际关系导论”大课的阶梯教室,看到一个穿着挺括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在门口探头探脑,便过去出言提醒。

  包丞丞扭头一看:“原来是韩老师,我一机部的包丞丞啊,还记得么。”

  韩婷回想了两秒,反应过来:“哦,你是来找顾骜的?我帮你喊他出来吧,下课还要好一会儿呢。”

  半分钟后,韩婷就悄悄领着顾骜出来了。

  这一幕,也都落在上大课的同学们眼中,不过并没有影响课堂纪律。

  只有几个坐得靠窗的同学,隐约听见了前因后果:是一机部的人,来请顾骜准备出国任务了。

  他们立刻有些坐不住。

  自从去年12月份,筹备对越开战的外交工作以后,同学们又有两三个月没捞到出国任务了,自然对这方面的信息极为敏感。

  以当时国内外的物质条件差距,出国这种事情是会上瘾的。顾骜因为多了后世的见识,什么花花世界没见过,多少还好一些;

  而那些无法预知未来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会因为看到外面的繁荣而绝望,同时对能出国的人更加羡慕。

  一下课,看顾骜跟包丞丞刚刚聊完,就有十几个同学围住了他问这问那。

  “顾骜,你又要出国了?快说说这次去哪里!”

  所有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热切。

  同班的马卉,如今已经和卢建军谈了对象,此刻便偷偷拧自己的男友,啐他不争气:“有时间想那些有的没的!不如像顾同学这样一门心思挖出国机会!”

  人情百态都被顾骜看在眼中,内心颇为复杂。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80年代的外事活动,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有些泥沙俱下。

  某些人看到“凡是涉外的钱都容易赚”后,就堕落了。

  不仅沿海城市的很多平民觉得“只要出了国,哪怕干最没技术含量的活,也比在国内做上等人来钱更快”。

  即使是外交学院这样的名校,毕业后也有宁可不进外交部、而是辞职下海当涉外野导游。

  比如央视著名解说员黄健翔就提过:80年代中后期,他们毕业的时候,去外交部当驻外使馆三秘,或者同等级别的编制储备人才,也就600多块人民币月薪。

  这在当时虽然是绝对的高薪,但跟其他熟练掌握“英语”这门“异能”的人才相比,600块太少了——涉外野导游赚美国人曰本人的小费,折成人民币一天就有200块,每周单休都能月入五千。

  甚至还有毕业生在揽活儿的时候卖弄自己“本来是能当外交官的”这个卖点,以满足美帝土豪游客的自尊心。

  对方一看毕业证,立刻就一张富兰克林小费拍过来(100美元),然后合一大堆影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