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40章 真正的学校——继续解惑_宗明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短,四辅官内各副官因无十分明确的权责划分也会互相排挤,长此以往必定导致激烈党争,朝臣以派系区分,凡是另一派系之官提出的建议不论对错均一概否决,朝廷将深受其弊。历朝历代,亡国之祸都与党争有关。”

  允熥说的这三条理由,就是历史上明代后期内阁制度的症结所在。而且允熥还有一个重要观点没说:其四,内阁势大导致皇帝为了制衡又扩张了司礼监的权力,导致宦官权重。从所有掌权的宦官本意上来讲,他们当然比大多数文官更加盼望朝廷好,他们又没有后代,能掌权的宦官也都和皇帝的感情不错,自然比文官更亲近皇帝。

  可司礼监设立后,因必定要与内阁、外朝争权,而皇帝也不可能用宦官完全替代文官,导致大明的党争更加激烈。文官在对宦官进行反击的时候,因宦官的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使得宦官权力的削弱必定也会导致皇帝权力被削弱。

  这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五人墓碑记’事件。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魏忠贤一开始不敢追究此事,后来等风平浪静后才试探着要追究此事。‘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主动投案,最终被处死。

  魏忠贤是不是一个坏人?他当然是一个坏人,做了很多坏事,他派人抓捕周顺昌也是一件混账事。苏州市民反抗,也是做了一件好事。但这件事的后续影响对大明来说却极坏。

  对于地方上的大户来说,通过此事,他们恍然发觉:原来反抗朝廷的旨意,打死朝廷派来的官员,朝廷竟然不敢认真追究,或者说已经没法认真追究,随意找出五个人来顶罪就能了结。那他们凡是见到朝廷下发的对他们不利的旨意,都可以仿效这次的例子来对抗,若是朝廷派出官员催逼,指使‘普通市民’将这些官员打死打残就好了嘛!反正之后随便派几个人顶罪就好。而且此时舆论已经完全被他们掌控,没准在朝堂上发动舆论抹黑一下被打死的官员,抹黑一下发布的旨意,连顶罪的人都不需要。

  简单的说,在‘五人墓碑记’事件后,大明朝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江南地区的掌控,类似于满清末年八国联军打进北平后东南互保之后的江南一般。朝廷还能任命这一地区的官员,还能收上来正常的税赋,但想做其它事情,对不起,做不了。

  中国历史上,只有明清两代发生过这种没有正式叛乱也没有阻隔交通,甚至官员还能朝廷任命,但朝廷却失去了掌控的事情。满清是因为外国入侵,明代就是因为宦官之制的诞生。而宦官之制又是为了制衡内阁而诞生的。这也是内阁制度的弊端之一。

  从根源上讲,之所以内阁制度会有这么多的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