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07章 果然是这小子的墨宝_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种返璞归真的手法。”

  “李秋这也算是自成一派了!”

  等到酒席结束,众人纷纷告辞离去之时,李靖单独的把李秋留下,叫到了自己的书房之中。

  然后拿了一本兵书交给他。

  “李秋啊,可能近些时日,我就要赶赴泾州了。”

  “很遗憾,你的婚事,我也就参加不上。”“这本兵书《六军镜》,是我根据这几十年的战事情况编著的。”

  “你拿去好好琢磨,观瞧吧。”

  “以你的武力,才华,以及聪敏,若是不能成为我大唐将来的中流砥柱,实在是太过可惜了。”

  在那个时代,兵书,医术,技艺,这些可都是独家之秘,绝不外传的。

  李靖能对李秋如此,意义实在是重大,也足以说明了太多。

  就是在李秋的心中,也是非常严肃,充满了敬意,很恭敬的接过兵书,对着李靖深施一礼。

  ……

  随着上元节的过去,整个长安城中关于节日的气氛,也就快速的消散了。

  在朝堂之上,李世民也将目光看向了今年,以及大唐的未来几年。

  眼下,北面的突厥强敌隐患还未有消除。

  在国内,民生依旧疾苦。

  去年大旱所导致的粮食危机,正在逐步的显现出来。

  如果今年再要年景不好的话,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都将是灭顶之灾。

  要不是之前李秋主动的站了出来,帮忙分忧,解决了城外的那一万多流民。

  怕是这个年他们都过不好。

  也就在这时,魏征上了一封《安人理国书》,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以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

  在看了他的这封上表后,李世民深以为然,让长安四品以上官员,都上一道奏疏,论自古理政得失,并进献安人理国之方略。

  长安城中这么多的官员,李世民也想看看他们的真知灼见。

  只不过,李世民和魏征,将目光放在的是治国,抚民的方位。

  而长安城的众多官员呢,看到的却是魏征的狂妄。

  下午,在封德彝府中,当那些按照皇上吩咐前来办公的官员离开后。

  封德彝的很多心腹,学生,士族的大员们,纷纷前来慰问。

  同时也就义愤填膺的,把魏征上表这件事斥责了一顿。

  “哼,这个魏征,真的是狂妄至极!”

  “封大人您身为宰相,都没来得及说话,又岂有他说话的道理?”

  “再说了,像这国之大事,皇上又怎会听他一个叛臣所言?”

  “不还得由老大人您这种柱国老臣来拿主意?”

  见众人纷纷的声讨魏征,封德彝摆了摆手,缓缓的说道:

  “这些时日,我也未曾上朝。”

  “不知道那些多数的朝臣,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岑文本这时候回话:“回老大人。”

  “弟子曾打听到了一些朝臣们的想法。”

  “大多数人都觉得,现如今国家战乱已久,最要紧的是医伤补漏。”

  “魏征之说,是一服救不了急病的缓药。”

  听到了他的话后,封德彝轻哼一声,“呵,这魏征之说,不是什么缓药。”

  “而是给陛下画了一张看似美好的大饼。”

  “这种事情啊,在前朝那会儿,我也见的太多了。”

  “看来,老夫不能继续留在府中办公,不说话了。”

  “陛下让我做这宰相,这天下兴亡,我不能不问啊!”

  众人也是纷纷称是,“老大人说的极是,我们今天来拜访,也就是想请老大人您出山。”

  “不能教这书生误国啊!”

  “眼下,不同意魏征之说的人,本就有很多。”

  “如果再由老大人您站出来,相信魏征之说就更不会有人去听了。”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