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23章 民窑国宝_重生之乘风而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23章民窑国宝

  周至说道:“看来柴叔是留意过青花的人,我也是非常喜欢,正好可以交流交流。”

  老柴有着自己的想法:“肘子你自己都说了,宋前无官窑,可这青花乃是明代才有的东西,这个时候已经有官窑了,那自然搞收藏就尽量要朝高标准靠了嘛。”

  周至说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明代青花瓷器有着不同于前后的诸多特点,不能僵化地以偏概全。”

  “不知道柴叔了解不了解青花的历史?”

  “了解,青花最早起于宋元,宋代青花少之又少,元代开始逐渐形成规模,到明代工艺成熟,官窑瓷器在永宣时期达到鼎盛,而民窑……只能说特点鲜明,中后期倒是有不少精品。”

  “那柴叔知道这些精品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吗?”

  “感觉应该……大概是官窑的技术泄露出来了吧?”老柴想了一下:“就和现在的技术传播一样,很多国营大厂干不下去,工人技师都到民营厂子里去打工,技术就流传开来了呗。”

  “是,也不全是。”周至笑道:“明政府老朱家的匠户制度,对JDZ的窑工可谓是非常刻薄的,早期还好,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力的下降,供御瓷器就分为两类:一类是‘钦限’,即御用品;一类是‘部限’,即赏赍品。”

  “之所以要这样分,是由于民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所产瓷器质量与官窑产品相埒。因此官府经过算计巧加盘剥,干脆让官窑负责烧制部限瓷器,而真正给皇家使用的钦限瓷器,则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来完成。”

  “所谓的‘官搭民烧’,是因为御器厂难以完成宫廷下达的烧造任务,就把一部分瓷器分派给民窑去完成的权宜之计。”

  “后来权宜之计变成了一种制度。以太监为督窑官,他会挑选条件最好的民窑,占据最好的窑位,令民窑代烧。烧成后,对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稍有瑕疵就令民窑赔补。”

  “而且为了多得赔补,还专将‘细腻脆薄,最为难成’的瓷器交予民窑烧造,一旦烧不好,就要赔钱,或者到御器厂购买合格的瓷器来顶替。”

  “明代的官搭民烧制度,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打开了官民交流的一个窗口,开始了互动。”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御窑厂的工匠们是最好的一批制坯和绘画工匠,‘官搭’的意思,最早是指的从制胚到入窑选最佳位置搭放,这部分工作都是由御窑厂来完成,民间窑口拥有者只负责烧造。”

  “之后就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官搭’慢慢演变为‘官督’,那些工人也慢慢演成了民窑的工匠师父,变相地完成了民窑工艺的提升。”

  “民窑生产钦限瓷,挑选极其严格,选出最为精致的

  请收藏:https://m.bqg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